听过不少朋友问我,目前智能手机已经非常好用,为什么还要发展可穿戴?我们先不看可穿戴的未来,以史为鉴,先回头看看过去:
时间调回到大概二十年以前,那时唯一的移动通讯工具是大哥大,重量都在一公斤以上,它除了打电话没别的功能,而且通话质量不够清晰稳定。
而它这么大的体积,充电后,只能维持30分钟的通话:
时间再调回到大概十年以前,那时iPhone还没有问世,MOTO推出了当时帅到爆的刀锋,目前看来唯一靠谱点的PDA大概长得右边这个样:
现在回首看,觉得可笑吗?
二十年前居然有人带一个一公斤重的板砖打电话?
十年前人们居然只满足于手机打电话,连微信都没有?
而十年以后,一定也会有人觉得可笑:
二十一世纪10年代的人们,得随身带一块玻璃,在上面滑动,居然觉得这种方式挺先进?
当然,目前所谓「智能手环」、「智能手表」确实让人觉得很着急——没一个能给人带来惊喜,都是简单粗暴的从智能手机中做一些功能移植,或者往「运动」、「健康」等伪刚需上做功能的增量。而现在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成熟。不过,四核八核再发展,我们需要十六核的手机吗?五寸六寸再发展,我们必须忍受七寸的平板随身带吗?
受限于电池、柔性屏等技术的发展,智能手机遇到了天花板,在便携体验上很难带来突破。
可穿戴才是下一代通讯设备进化的形态。从 大哥大(移动通话)→功能手机(便携通话)→智能手机(移动联网)→智能可穿戴(便携联网),每一步的进化都是解决人们对通讯的刚性需求。
目前的语音技术看起来貌似一无是处,即使是Siri,充其量只能成为全民调戏的对象。
但是,想象一下,如果语音指令识别足够智能,语音输入的正确率达到90%以上。你不觉得「低下头来按手上那块玻璃」这一行为很愚蠢吗?
体感操控、虚拟现实、柔性材质、镜片投影 等技术,都是类似的道理,现在的体验不佳,不代表在未来的体验就会糟糕。要知道,Android 2.3 都非常的不完整,Android 4.0 才算成熟。